像蓮花一般的雙眼

在瑜伽練習中,讀經典,學哲學,是為了觸動我們內心深處共同擁有的柔軟與善良。

去年到德國當助教時,某天靜坐後中午放飯,大夥兒馬上衝出去享受德國夏天的暖陽,但有位同學卻像洩了氣一樣坐在墊上默默流淚,我抬頭剛好Mary也抬頭看我,老師對我搖搖頭,意思是先別過去打擾。

另外一件事是,偶爾有同學會在下課後問我,為什麼你常常都說別太用力,放鬆一點,在那樣的體式裡要怎麼放鬆?

在許多優秀教學者的分享下,最近愈來愈常看見大家在談論練習「意圖」(Intention)的重要性。假如意圖是一切的起點,那要怎麼做才能知道或調整自己真正的、由衷的意圖?

很多時候,我看到愛吃的東西會被吸引,看到不順眼的事起反感,看見社群上無盡的資訊而懷疑自己。十次有九次就直接受影響了,少數有那麼幾次,我來得及在起波瀾前閉上眼睛,舌尖輕靠上顎、舌根放軟——仔細感受眼球的背面,口腔與鼻腔連通的空間——我們透過這些器官向外抓取,但它是工具,也可以向內直接感受它本身。

這個瞬間的調整通常讓能我重新感受到內在的柔軟,在我自己的經驗中,那個柔軟的內在就是重新校準意圖的空間。因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已被其他某種意圖創造出來的產物。

印度史詩羅摩衍那(Rāmāyaṇam) 的意思是「Rāma的旅程」,我感覺如果它一開始能被翻成「羅摩的冒險旅程」之類,可能比較不那麼有距離感(我會認真學習梵文的,希望有一天能在不失真的前提下,重述或是聊聊這些有趣的故事)。總之,在故事中,主角Rāma常常稱呼他的太太Sītā為「擁有蓮花一般雙眼的你」(The lotus-eyed),那是什麼樣的眼睛?大概是不向外抓取(aparigraha)的眼睛,像剛出生的貝比、剛出生的小狗小貓眼睛。試著想像這樣的一對眼睛與你四目相對,那就是內在柔軟的感覺。

對我來說,知識常讓頭腦變硬,故事卻能軟化內心,這個世界大概不需要更多聰明人,但需要很多很多善良的心。在瑜伽練習中,讀經典,學哲學,是為了觸動我們內心深處共同擁有的柔軟與善良。

Pin 濱安

Pin 濱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