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瑜伽經很不一樣,各部奧義書更像散文和極短篇的合輯,其中有些給我的感覺類似《小王子》、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還有赫塞的《流浪者之歌》,帶點童趣的故事,但如果讀者有興趣,也可以從中,尤其是從一問一答的對話中,考慮許多令人似懂非懂的事情。
最近學的是一篇父子對話,兒子問梵(Brahman)是什麼?老爸回,兒子繼續追問,一層一層,像俄羅斯娃娃,藉此深入引出五個層鞘(Pañcakośa)的過程。
因為這些教學最初都是師徒或父子口傳,可能帶點韻律節奏比較好記,如果有饒舌歌手來學奧義書的話,應該會激發出滿多創意的。反過來說,學習奧義書光讀文字比較容易睡著,通常剛開始就只是唱著好玩,唱著唱著自然會想多了解一點。
我唱的這段在整章的中段,老爸已經回答完五個層鞘分別都是梵,自此要把各層鞘藉由最容易被污名化的食物層,連結到一起。意思大概是:
不要說食物的壞話,這是準則。氣息(prāṇa,生命能量)事實上就是食物,而身體是吃食物的食者。身體建構在氣息之上,氣息也建構在身體之內,也就是食物建構在食物之上(tad etad annam anne pratiṣṭhitam ),懂得食物建構在食物之上,這個道理的人,會變成吃食物的食者,擁有食物,擁有很多的牛群和子孫,在光彩耀人的智慧之中擁有美名。
*以上的「食物」都可以代換成「物質」來理解。
*出自於Taittirīya Upaniṣad 第三章 bhṛgu valli ,verse 7
古今未來,世界各地,或說各個世界,老師們總是善於描述各種故事和場景來回答學生的問題,但奧義書讀著,某些時刻令人懷疑到底誰是老師?因為原本扮演老師或父親的角色,忽然反轉被上了一課,更像是提問者其實是老師的老師,故意藉由看似天真的問題來引導對方回答。就像小王子或悉達多在故事裡扮演追尋者,在故事之外則流傳爲我們所有人的老師。